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成為分析師之前……

一定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你才入行三年半,怎麼會有辦法這麼快就有辦法連續2年打敗市場同業進入前3名?答案很簡單:「我有一點作弊。」各位聽到「作弊」二字先別惱怒,聽我解釋。這類的作弊絕對合法,而且人人都可以這麼做。就我的經驗,幾乎所有成功的分析師或是市場的常勝軍都有這個特點,還沒猜到?。好,公布答案:「我是26歲當研究員,但是我18歲就持續投入資本市場操作,而到我得獎的那年,剛好是我進市場的第10年。」換句話說,我雖然只是入行三年半,但我當時已經有十年的操作經驗做為基石。如同知名廣告詞所說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想要早點在資本市場獲得成功,就及早投入市場吧!當然,前提是必須衡量自身對風險和損失的耐受度之後量力而為。

若要將我得獎的因素分解,我會將40%歸因於運氣,40%歸因於過去10年的市場經驗,20%歸因於入行3.5年在工作上學習到的技能。換句話説,如果你相信我的運氣沒有比一般人好,就代表者一般人只要你在投入市場之後能夠活超過十年,都有機會掌握一位成功分析師80%的成功因素。這聽起來像是人人有機會,但我絕對不會説:「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在市場成功。」這類安慰你的鬼話。我對於想要當分析師的人,只有一個真心建議:「如果你沒有決心想要成為市場前5%的成功者,就別進來。」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者你去發掘,不當分析師絕對也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提前達成財務自由。

看完以上這段一定有人覺得我很瞎:「如果在市場成功還有40%必須歸因於運氣那我當分析師幹麼?閉著眼睛買股票,上漲的機率也有50%啊!」簡單來説,成功的市場參與者或是分析師其實只須做到兩個條件,它們分別是:a. 將勝率從50%增加至60%;b. 當看對的時候,將獲利最大化。統計學告訴我們,每一個隨機事件都有一個期望值。若我們把「股票交易」當成一個隨機事件,且a.、b.兩個條件同時發生時,「股票交易」這個隨機事件的期望值就會是正的。這代表著,只要你持續讓「股票交易」這個事件發生,『長期』而言你是會賺錢的。沒學過統計學沒關係,上面這段話若翻成一般中文的意思就是:「當你有辦法讓選股勝率超過一半,且每一筆交易贏錢的平均值多於輸錢的平均值,長期下來『股市交易』就不是賭博,而是可以真正幫你賺錢的一技之長。」我個人認為提高勝率沒這麼難,多數的人失敗通常都是因為「無法將獲利最大化」。

若你問我在市場成功的過程像什麼?我認為像是學瑜珈,因為你必須將「正常」的行為矯正成一種「超乎常人可理解」的怪異行為。舉例而言,我們的身體就是頭上腳下,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但瑜珈老師卻告訴我們把腳折到頭上有益身心健康。90%一定覺得這些瑜珈老師瘋了,即便有少數人願意自己在家裡嘗試,不是腳折不上去,就是痛到半途放棄,然後回過頭來痛罵這些老師害他們受這種不必要的痛苦。回到交易行為的探討,很多錯誤的「行為」乍看十分合理,且矯正的過程十分掙扎,所以一般人不易察覺進而矯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獲利初期過度憂慮風險,導致於無法將獲利最大化。這部分我們會在之後進行更完整的探討。

最後做個小結,我一直相信一件事情,你現在做的事情決定你10年後的人生。10年前我毅然決然投入股市,並決心要在市場獲得成功,所以造就了今日的我。我假設會來這裡仔細看我的文章的人有幾種,其中一種就是還在念商學院的大學生。如果你覺得「股票交易」是所有賺大錢的方式之中最適合你的,那就盡早投入市場,在能力範圍內承擔風險並學習成功的技能。反之,若發現自己真的不適合這種高風險高報酬的環境,那就一步都別踏進來,只要透過固定收益商品或是ETF獲取投資學課本上教你的資本市場的合理報酬就好。人生的成功有很多方式,但是股市獲利絕對不是一種輕鬆的方式。一般的財經媒體或是書籍都過度報導成功的例子,但這些成功者如同『法櫃奇兵』當中的印第安那瓊斯一樣,在尋寶的過程中看到更多失敗者的遺骸,其中不乏其它不同領域的菁英份子。相信我,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想要經歷這麼「驚心動魄」的人生體驗。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為什麼多數本土分析師不敢説真話?(上)

人是群居動物,而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有類似的習性。舉例而言,會選擇當公務員的人通常是想要追求穩定的生活,選擇去聯發科上班的人是希望可以撐個幾年之後提前退休。要知道分析師為什麼不敢説真話?那就必須先了解那選擇當分析師的人他們的動機是什麼。而我接下來要説的論點,也可以大致解釋為什麼外資券商的重要性遠勝本土券商。

證券分析師(本土券商通常會稱為研究員)是一個進入門檻非常高的行業,必須反應快、夠聰明並且十分勤奮。舉例而言,知名外資分析師楊應超在他的自傳中提到,即便是在老婆生產的重要時刻,他也因為必須在產房外面寫華碩的報告而無法親自陪產。一位好的分析師,熱愛股票市場是基本。若缺乏足夠的熱情,絕大多數的人無法接受如此密集高壓的工作環境。分析師須時時刻刻接受新的市場資訊,親自用各種方法尋找問題的答案,且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將資訊彙整成一個完整的看法對外發表。常常有人問我分析師的每天的工作時數多長,我的回答是:「約略與清醒的時候相當。」回想我入行的第1年,為了寫一篇晨訊我必須凌晨4點起來準備新聞並整理想法。那是我人生當中最痛苦且疲憊的歲月,但若沒有當時的淬鍊,也不會成就現在的我。

國內一線券商當研究員,通常會要求學歷是國內知名大學財金所碩士以上,這群人在畢業之前絕對都是商學院前1%的勝利組。一位毫無經驗的研究員,入行的月薪約40~50K,和我的同學相比,這樣的薪水只能說是一般般。如果說這行壓力這麼大,薪水又普普通通,那為什麼還是有一堆人想要擠入這扇窄門?說白一點,不外乎就是希望他們除了在本薪之外,能夠直接向資本市場賺取更多的財富。研究員並不是不能操作股票,只是限制較多。除了每筆交易必須主動申報之外,也不能在發報告的前後進行相關個股的操作。

一位可以預先判斷股價的起漲點的研究員是十分有價值的,尤其是對於握有滿手資金不知如何下手的投信與壽險基金經理人而言。本土的券商對於研究員並不看重,但是外資券商卻知道一位優秀的分析師它可以為客戶帶來多大的價值。我們常常聽到外資分析師年薪動輒百萬甚至千萬起跳,主要原因就是外資券商希望旗下分析師可以全力服務客戶,因此用高薪去抵銷分析師在股票市場進出的誘因。

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商學院前1%的勝利組來當研究員(或是分析師)只有1個目的,就是「快速地賺取財富」。外資券商用極高的薪水讓分析師同樣可以達到快速累積財富的目的,並且無須面臨資本市場帶來的風險;而本土券商則將研究員當做比較高階的「內勤人員」,通常也不願意支付高薪。不同的薪資政策導致本土和外資分析師的行為模式產生極大差異。外資分析師希望能夠用準確的預測和前瞻的看法保住這個高薪的職位。換句話說,外資分析師希望看到報告的人可以賺錢,因為準確的投資建議直接聯結到一位分析師的名聲(業界通常稱作credit),而好的名聲又可以爭取更好的薪水。而本土研究員無法將高品質的投資建議直接聯結到薪資上,故很自然地轉向資本市場賺取超額報酬。對本土研究員而言,撰寫研究報告多半是應付交差,利用公司的資源締結人脈找飆股才是真正對自己有利的做法。

一個成功的分析師理論上不能迷信,但市場行為還真難用常理解釋

無論是命相或是占卜,我想就當做是長輩給你人生上的一些指引和參考,至少我相信人生的好與壞多半仍掌握在自己手裡。身為一個成功的分析師是不能太迷信的,必須對任何事情保持懷疑的態度,才會有後續求證的過程。不過,如果有人問問我「紫微斗數」和「上市櫃公司發言人」我比較相信誰,我想我會選擇前者,因為用我自己和身邊朋友的人生來驗證,紫微斗數的參考性確實不差,而上市櫃公司的guidance常常都是低於預期。也難怪紫微斗數流傳了數千年,而愛說大話的上市櫃公司卻一間間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


就我的觀察,證券業從業人員迷信的比例其實要高於一般行業。這現象看來荒謬,不過道理也很簡單,因為要透過紮實產業研究找到飆股總是辛苦,求神問卜想必輕鬆一些,同樣可以得到答案,正常人都會選一條輕鬆一點的路吧!在資本市場之中,愈神秘的資訊來源,反而愈能說服投資人。最好這個資訊是來自『xxx公司的財務副總』、『xxx的市場大戶』、『某大基金的操盤人』......消息怎麼來的?不重要!是誰說的?不能講!我在業界最常聽到的是『群益投信低檔買了很多xxx』、『林滄海在買xxx』。我在想:「拜託,林滄海要買什麼股票幹麼告訴你啊?亦或者是,當林滄海當真告訴你他買了什麼,你有辦法因此賺到錢嗎?」我們最常遇到的狀況是,當我們聽到一檔個股的消息,它已經漲了一大段了,當我們跳進去買的時候,它已經不漲了。


一個分析師在市場上要能夠生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拿一個棒子把自己敲昏然後跟著市場一起裝瘋賣傻。你覺得我的說法誇張?讓我解釋給你聽,你就知道一個正直的分析師在市場上有多難能可貴。資本市場真實的狀況是,當眾人皆我獨醒時,當一個瘋子遠比扮演一位說真話的分析師容易得多。舉個例子,如果某年某月一檔個股莫名飆漲,而你竟然和你的主管說:「我認為此刻應該賣出!」你的主管一定覺得你瘋了,你的客戶一定覺得你傻了,更不要說此時各大財經媒體會發狂似地大寫有關於這檔個股的利多。這個時候,如果你還能夠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事後市場證明你是對的!恭喜你,你是一個好的分析師。不過你可能要忍受這段時間一直被其他瘋子當成是瘋子,而當這些瘋子發現自己才是笨蛋的時候,他們也沒這個雅量稱讚你。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難啊!

我要把自己成功的過程和秘訣,全部告訴大家....

我要寫一個部落格,

我要在這裡,把一個成功台股分析師的成長經歷紀錄下來。
1個2009年入行的本土分析師,
2012、2013年連續2年獲得WSJ(華爾街日報)的肯定,
分別拿下當年度台灣區最佳分析師的第3名和第2名。

這個本土分析師就是我自己,
沒出國念過書,
沒待過外資券商,
擁有最少的資源,
習慣在沒沒無聞的環境下發表自己對於台股的看法。
卻在以『投資績效』做為標竿的評比之中,
連續2年打敗坐擁高薪和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外資分析師。

我要趁我還記得的時候,
把成長的過程紀錄下來。
如果你是一個想要在股市成功的人,請看『如何在市場成功』
如果你是一個想要當產業研究員(分析師)的人,請看『如何成為成功的分析師』,
如果你是一個就讀商學院的大學生,想要進入分析師這個行業,請看『成為分析師之前』,

希望我的文章可以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