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為什麼多數本土分析師不敢説真話?(上)

人是群居動物,而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有類似的習性。舉例而言,會選擇當公務員的人通常是想要追求穩定的生活,選擇去聯發科上班的人是希望可以撐個幾年之後提前退休。要知道分析師為什麼不敢説真話?那就必須先了解那選擇當分析師的人他們的動機是什麼。而我接下來要説的論點,也可以大致解釋為什麼外資券商的重要性遠勝本土券商。

證券分析師(本土券商通常會稱為研究員)是一個進入門檻非常高的行業,必須反應快、夠聰明並且十分勤奮。舉例而言,知名外資分析師楊應超在他的自傳中提到,即便是在老婆生產的重要時刻,他也因為必須在產房外面寫華碩的報告而無法親自陪產。一位好的分析師,熱愛股票市場是基本。若缺乏足夠的熱情,絕大多數的人無法接受如此密集高壓的工作環境。分析師須時時刻刻接受新的市場資訊,親自用各種方法尋找問題的答案,且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將資訊彙整成一個完整的看法對外發表。常常有人問我分析師的每天的工作時數多長,我的回答是:「約略與清醒的時候相當。」回想我入行的第1年,為了寫一篇晨訊我必須凌晨4點起來準備新聞並整理想法。那是我人生當中最痛苦且疲憊的歲月,但若沒有當時的淬鍊,也不會成就現在的我。

國內一線券商當研究員,通常會要求學歷是國內知名大學財金所碩士以上,這群人在畢業之前絕對都是商學院前1%的勝利組。一位毫無經驗的研究員,入行的月薪約40~50K,和我的同學相比,這樣的薪水只能說是一般般。如果說這行壓力這麼大,薪水又普普通通,那為什麼還是有一堆人想要擠入這扇窄門?說白一點,不外乎就是希望他們除了在本薪之外,能夠直接向資本市場賺取更多的財富。研究員並不是不能操作股票,只是限制較多。除了每筆交易必須主動申報之外,也不能在發報告的前後進行相關個股的操作。

一位可以預先判斷股價的起漲點的研究員是十分有價值的,尤其是對於握有滿手資金不知如何下手的投信與壽險基金經理人而言。本土的券商對於研究員並不看重,但是外資券商卻知道一位優秀的分析師它可以為客戶帶來多大的價值。我們常常聽到外資分析師年薪動輒百萬甚至千萬起跳,主要原因就是外資券商希望旗下分析師可以全力服務客戶,因此用高薪去抵銷分析師在股票市場進出的誘因。

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商學院前1%的勝利組來當研究員(或是分析師)只有1個目的,就是「快速地賺取財富」。外資券商用極高的薪水讓分析師同樣可以達到快速累積財富的目的,並且無須面臨資本市場帶來的風險;而本土券商則將研究員當做比較高階的「內勤人員」,通常也不願意支付高薪。不同的薪資政策導致本土和外資分析師的行為模式產生極大差異。外資分析師希望能夠用準確的預測和前瞻的看法保住這個高薪的職位。換句話說,外資分析師希望看到報告的人可以賺錢,因為準確的投資建議直接聯結到一位分析師的名聲(業界通常稱作credit),而好的名聲又可以爭取更好的薪水。而本土研究員無法將高品質的投資建議直接聯結到薪資上,故很自然地轉向資本市場賺取超額報酬。對本土研究員而言,撰寫研究報告多半是應付交差,利用公司的資源締結人脈找飆股才是真正對自己有利的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