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投身分析師行業的最佳時機

在我寫這個部落格的期間,研究所同學打電話給我說他也想轉行當研究員,叫我給他一些意見。我建議是最好不要,不是因為我覺得他能力不夠好,而是他已經錯過了做一個分析師最好的入場時間。就我同學的狀況而言,我認為他當時投入分析師的風險已經太高,看到這裡你一定想問:「為什麼?那什麼時候是最好的進入時點。」這就是我接下來要告訴你的。

要成為一個賺錢比別人快的研究員,你必須具備2個條件:(1) 你對於股票市場的熱愛,因為它可以轉化成抗壓性,幫助你撐過研究員初期高工時、高壓、高速的工作環境。我認為一個研究員至少應累積2年以上資歷才代表他符合市場的需要,就我觀察新進研究員的2年以上的存活率應低於30%;(2) 投資實力須落在所有研究員的前30%。如果你無法達到以上2個條件,就算你成為一位合格的分析師,但年薪也只會低於平均。換句話說,所有投入研究員這個行業的人而言,最後有辦法讓自己的年收入真正高於一般金融從業人員的研究員,大概不到10%。所以我認為最適合投身研究員的時期就是剛出社會的時候,雖然願意錄用無經驗研究員的公司較少,但是這樣的機會絕對存在。若你發現你不適合研究員這個領域,及早換工作對於你的收入反而是加分。

先舉我同學的例子好了,他目前在外商人壽公司做固定收益交易,年資3年,月薪約55~60K/月。我目前在國內人壽公司做股票研究,研究資歷4年,月薪與他相當。我想說的是,就薪水而言,其實研究員不會比其它金融業的工作更高,我的其他研究所同學資歷4年以上,月薪60k以上的比比皆是。如果想要求更高的薪水,換來當研究員絕對不是好的選擇,因為他十分有可能在轉職後不久就會暗暗咒罵:「媽的,我當時是腦袋壞掉喔?我之前做得好好的幹麼換,累得要死錢又沒比較多!」

既然薪水沒比較多,工作壓力又比較大,那麼研究員到底圖的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分成2類:(1) 成為基金經理人,追求更高的績效獎金;(2) 追求個人投資帳戶的盈餘。其中又以後者為主要動機來源。

先說說想成為經理人的這些人吧!通常一個好的研究員,擁有2~3年的資歷之後就有機會成為基金經理人。我們說的經理人多半指的是投信基金的操盤人,然而證券自營部、人壽保險公司、投顧代操業務、乃至於銀行和一般企業,只要有閒置資金進行投資需求的地方,都會需要一位專業的經理人。做為基金經理人,基本上不能再進行個人的投資行為,即使可以也會受到十分嚴格的規範(請參考相關法規)。不過國內投信基金市場逐漸飽和,要成為基金經理人的難度也愈來愈高,若不幸遭遇大空頭行情或是績效持續落後,被開除的機率也是最高的。當然,若是操作績效良好,經理人可以從根據獲利率和基金規模獲取一定比例的績效獎金。對優秀的經理人而言,這部分的獎金絕對遠高於本薪。至於其它週邊好處更是不勝枚舉,有合法的也有違法的,這部分我就不詳述了。你大概可以簡單地想,當你手上握有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的資金,自然會有人為了你手上的那筆錢而討好你,至於能不能夠抵抗誘惑,就完全端看經理人的個人操守了。

個人投資帳戶的盈餘絕對是所有研究員首要追求的第1目標,相對於經理人的績效獎金,投資盈餘的好處可說是不勝枚舉,分述如下:(1) 每個人都是自己帳戶的經理人:如上述,成為基金經理的難度愈來愈高,即便資歷和實力兼具,也不保證能夠成為經理人,在還沒成為經理人之前自然是和績效獎金無緣。但只要符合法規規定,每個研究員都能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績效也可以馬上反應在自己的資產淨值上。(2) 投資績效不打折:雖然幫別人操盤賺錢可以拿到獎金,但終究是佔整體績效極低的比例。但是自己帳戶的績效不會有人與你分食,成就感也更強。(3) 進出彈性更高:個人帳戶通常遠小於投信基金,累積部位或是停損都較大部隊的基金容易,投資決策更容易落實。

解釋完以上2個原因,相信讀者們對於研究員的動機應該更加清楚。換句話說,研究員的報酬除了本薪之外,很大一部分來自投資實力的強弱。無論是經理人的績效獎金或是研究員個人帳戶的盈虧,都和研究員在金融市場的投資實力息息相關。再說得更明白一點,如果你沒有辦法自己從股票市場搶錢的話,你的收入和一般金融業從業人員沒什麼不同。投資有盈有虧,研究員賺錢的比例真的比較高嗎?就我十分粗略的感覺,若一般散戶長期獲利的比例是10%,那麼研究員長期獲利的比例大概是30%。也就是說,扣掉少數不進行投資的研究員,大概有60%以上的研究員因為投資虧損侵蝕掉本薪,實際收入反而低於一般金融從業人員。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如何在市場獲得成功?(二):基本&技術分析 + 操作紀律 = 收入交易

以下我們定義所有期望值為正的交易稱為『收入交易』,而期望值為負的交易我們稱之為『支出交易』。只要我們進行的都是「收入交易」,這樣長期而言我們仍有機會獲利。我相信即便是股神也無法保證每筆交易均能獲利,但仍有人能持續從市場賺到大錢,這代表他們都多數交易都是期望值為正的「收入交易」,因此長期而言仍能保持獲利。

要創造「收入交易」可以從2個方面著手,一個是增加看對的機率,另一個則是在看對的時候,將獲利絕對值最大化。這2個面向剛好會應用到不同的能力,想要增加看對的機率必須對於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的技巧十分熟稔,主要仰賴後天的努力;而將獲利絕對值最大化則須抑賴心理素質與意志力,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操作紀律」。這部分每個人的先天潛質不同,當然「操作紀律」還是可以透過後天的鍛練獲得改善,但由於這部分的磨練容易令人沮喪且難以看到成效,因此需要很大的熱情和動機在背後支撐。就我的觀察,只具備技術、基本分析的人雖然長期而言仍會獲利,但速度較慢,多數時候小賺大虧。只具備操作紀律的人,因為勝率過低容易不斷小賠,在行情不好時會容易因為小失敗過多感到沮喪而退出市場,反而錯過逢低買進發大財的大好時機。


所以我認為要在市場賺到大錢,除了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以外,心理素質與操作紀律的提升均不可偏廢。其中,操作紀律的培養需要時間,除了少數極具天分的人之外,我認為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操作紀律的養成,至少需3~5年的時間。看到股價急拉判斷追過不追?看到股價急殺判斷接或不接?在盤中思考的時間只有數秒,如何建立思考與實際交易之間的捷徑,仰賴你在市場長期的經驗摸索。當然,我會把我摸索出來過程和結論和大家分享,雖然這條路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是我會盡量把過程描述得具體,讓想要跟隨的人有一個明確的依據。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如何在市場獲得成功?(一):提升獲利的期望值

「如何在市場獲得成功?」這是全市場最極欲想知道答案的大哉問。但即便問遍所有市場的大師,沒人能說出個令人滿意的具體答案。然而投機大師科斯托蘭尼卻在他的書中給我們一絲線索:「只要你還在股市交易,那麼贏來的錢就只是借來的錢。股市是一個殘忍的高利貸剝削者,你經常必須把借來的前加上高利息還回去,因此一個投機者永遠不許結帳。」科斯托蘭尼是我十分敬重的投機大師,是全球成功投機者的典範,但當你看到書中的這段話時,不免覺得灰心:「原來投機大師也沒有真正戰勝市場,而是時時保持戒慎恐懼。」但仔細解構它的話,我們還是可以發現成功的元素和契機。

我和你一樣討厭數學,但當我想要用最少的字去解釋一個複雜的觀念時,我認為數學語言其實滿好用的。所以接下來我想用最簡單的數學語言去解構投機大師的這段話。科斯托蘭尼以上整段話的意涵其實可以只用1個方程式分解完畢,而且這個方程式不難,只要你學過國中數學就一定看得懂。

科斯托蘭尼投資帳戶盈虧的組成

        投資帳戶盈虧=1筆交易盈虧+2筆交易盈虧+3筆交易盈虧….+i筆交易盈虧…. ( ià)

事實上,每一筆交易盈虧的背後都要乘上一個當期折現因子(e-rt),才是投資帳戶盈虧的真實現值,折現因子會隨著時間增加而減少。用白話文來說,對於投資帳戶盈虧現值而言,同樣是1筆獲利100萬元的交易,今天發生的貢獻遠高於10年後產生的貢獻。原因有三:(1) 假設你的投資組合期望報酬為正,你當下的獲利馬上可以再投資現有的投資組合,增加獲利的速度。(2) 資金可賺取無風險報酬;(3) 通貨膨帳會導致貨幣價值隨時間經過下滑。這個結論並不是要告訴大家只要有獲利就要馬上落袋為安,而是提醒我們應該專注於當下的每一筆交易並嚴設停損。因為當你因為一筆交易產生鉅額損失,不僅導致當下的損失,長期而言也會影響到你投資帳戶獲利的速度。

進一步解構每1筆交易的盈虧組成,其實就是每一筆交易所產生的期望值。期望值是一個很簡單的機率概念,通常是用來衡量不確定事件會產生的期望回報。舉例而言,如果有一筆交易有50%的機率會讓你賺100萬,50%的機率會讓你賠50萬,那你該不該做這筆交易呢?以下我用簡單的期望值的概念解釋給你聽:

交易的期望值 =  50%*100+50%*(-50) = 25


簡單來說,當你進行期望值為25萬的交易很多很多次,你雖然有50%的機會會賠掉50萬,但因為另外50%的交易所賺得100萬會把損失補回來,因此平均而言,你還是可以期望從每筆交易當中獲得25萬的報酬。知道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你有一筆錢可以作為投資運用,你應該把所有的錢投入期望值為正的交易。在所有期望值為正的交易之中,期望值較大的交易應優先進行。」從以上的說明我們也可以了解另一件事:「影響期望值的因子有2個,一個是機率,另一個是獲利絕對值。」這代表我們可以從2個方向去改善我們交易的期望值。讀到這裡,或許我們還是不了解如何在市場獲得成功,但是我們至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接下來我會再更具體的說明2件事:如何提高交易成功的機率?如何提高成功交易的獲利絕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