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投身分析師行業的最佳時機

在我寫這個部落格的期間,研究所同學打電話給我說他也想轉行當研究員,叫我給他一些意見。我建議是最好不要,不是因為我覺得他能力不夠好,而是他已經錯過了做一個分析師最好的入場時間。就我同學的狀況而言,我認為他當時投入分析師的風險已經太高,看到這裡你一定想問:「為什麼?那什麼時候是最好的進入時點。」這就是我接下來要告訴你的。

要成為一個賺錢比別人快的研究員,你必須具備2個條件:(1) 你對於股票市場的熱愛,因為它可以轉化成抗壓性,幫助你撐過研究員初期高工時、高壓、高速的工作環境。我認為一個研究員至少應累積2年以上資歷才代表他符合市場的需要,就我觀察新進研究員的2年以上的存活率應低於30%;(2) 投資實力須落在所有研究員的前30%。如果你無法達到以上2個條件,就算你成為一位合格的分析師,但年薪也只會低於平均。換句話說,所有投入研究員這個行業的人而言,最後有辦法讓自己的年收入真正高於一般金融從業人員的研究員,大概不到10%。所以我認為最適合投身研究員的時期就是剛出社會的時候,雖然願意錄用無經驗研究員的公司較少,但是這樣的機會絕對存在。若你發現你不適合研究員這個領域,及早換工作對於你的收入反而是加分。

先舉我同學的例子好了,他目前在外商人壽公司做固定收益交易,年資3年,月薪約55~60K/月。我目前在國內人壽公司做股票研究,研究資歷4年,月薪與他相當。我想說的是,就薪水而言,其實研究員不會比其它金融業的工作更高,我的其他研究所同學資歷4年以上,月薪60k以上的比比皆是。如果想要求更高的薪水,換來當研究員絕對不是好的選擇,因為他十分有可能在轉職後不久就會暗暗咒罵:「媽的,我當時是腦袋壞掉喔?我之前做得好好的幹麼換,累得要死錢又沒比較多!」

既然薪水沒比較多,工作壓力又比較大,那麼研究員到底圖的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分成2類:(1) 成為基金經理人,追求更高的績效獎金;(2) 追求個人投資帳戶的盈餘。其中又以後者為主要動機來源。

先說說想成為經理人的這些人吧!通常一個好的研究員,擁有2~3年的資歷之後就有機會成為基金經理人。我們說的經理人多半指的是投信基金的操盤人,然而證券自營部、人壽保險公司、投顧代操業務、乃至於銀行和一般企業,只要有閒置資金進行投資需求的地方,都會需要一位專業的經理人。做為基金經理人,基本上不能再進行個人的投資行為,即使可以也會受到十分嚴格的規範(請參考相關法規)。不過國內投信基金市場逐漸飽和,要成為基金經理人的難度也愈來愈高,若不幸遭遇大空頭行情或是績效持續落後,被開除的機率也是最高的。當然,若是操作績效良好,經理人可以從根據獲利率和基金規模獲取一定比例的績效獎金。對優秀的經理人而言,這部分的獎金絕對遠高於本薪。至於其它週邊好處更是不勝枚舉,有合法的也有違法的,這部分我就不詳述了。你大概可以簡單地想,當你手上握有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的資金,自然會有人為了你手上的那筆錢而討好你,至於能不能夠抵抗誘惑,就完全端看經理人的個人操守了。

個人投資帳戶的盈餘絕對是所有研究員首要追求的第1目標,相對於經理人的績效獎金,投資盈餘的好處可說是不勝枚舉,分述如下:(1) 每個人都是自己帳戶的經理人:如上述,成為基金經理的難度愈來愈高,即便資歷和實力兼具,也不保證能夠成為經理人,在還沒成為經理人之前自然是和績效獎金無緣。但只要符合法規規定,每個研究員都能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績效也可以馬上反應在自己的資產淨值上。(2) 投資績效不打折:雖然幫別人操盤賺錢可以拿到獎金,但終究是佔整體績效極低的比例。但是自己帳戶的績效不會有人與你分食,成就感也更強。(3) 進出彈性更高:個人帳戶通常遠小於投信基金,累積部位或是停損都較大部隊的基金容易,投資決策更容易落實。

解釋完以上2個原因,相信讀者們對於研究員的動機應該更加清楚。換句話說,研究員的報酬除了本薪之外,很大一部分來自投資實力的強弱。無論是經理人的績效獎金或是研究員個人帳戶的盈虧,都和研究員在金融市場的投資實力息息相關。再說得更明白一點,如果你沒有辦法自己從股票市場搶錢的話,你的收入和一般金融業從業人員沒什麼不同。投資有盈有虧,研究員賺錢的比例真的比較高嗎?就我十分粗略的感覺,若一般散戶長期獲利的比例是10%,那麼研究員長期獲利的比例大概是30%。也就是說,扣掉少數不進行投資的研究員,大概有60%以上的研究員因為投資虧損侵蝕掉本薪,實際收入反而低於一般金融從業人員。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如何在市場獲得成功?(二):基本&技術分析 + 操作紀律 = 收入交易

以下我們定義所有期望值為正的交易稱為『收入交易』,而期望值為負的交易我們稱之為『支出交易』。只要我們進行的都是「收入交易」,這樣長期而言我們仍有機會獲利。我相信即便是股神也無法保證每筆交易均能獲利,但仍有人能持續從市場賺到大錢,這代表他們都多數交易都是期望值為正的「收入交易」,因此長期而言仍能保持獲利。

要創造「收入交易」可以從2個方面著手,一個是增加看對的機率,另一個則是在看對的時候,將獲利絕對值最大化。這2個面向剛好會應用到不同的能力,想要增加看對的機率必須對於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的技巧十分熟稔,主要仰賴後天的努力;而將獲利絕對值最大化則須抑賴心理素質與意志力,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操作紀律」。這部分每個人的先天潛質不同,當然「操作紀律」還是可以透過後天的鍛練獲得改善,但由於這部分的磨練容易令人沮喪且難以看到成效,因此需要很大的熱情和動機在背後支撐。就我的觀察,只具備技術、基本分析的人雖然長期而言仍會獲利,但速度較慢,多數時候小賺大虧。只具備操作紀律的人,因為勝率過低容易不斷小賠,在行情不好時會容易因為小失敗過多感到沮喪而退出市場,反而錯過逢低買進發大財的大好時機。


所以我認為要在市場賺到大錢,除了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以外,心理素質與操作紀律的提升均不可偏廢。其中,操作紀律的培養需要時間,除了少數極具天分的人之外,我認為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操作紀律的養成,至少需3~5年的時間。看到股價急拉判斷追過不追?看到股價急殺判斷接或不接?在盤中思考的時間只有數秒,如何建立思考與實際交易之間的捷徑,仰賴你在市場長期的經驗摸索。當然,我會把我摸索出來過程和結論和大家分享,雖然這條路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是我會盡量把過程描述得具體,讓想要跟隨的人有一個明確的依據。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如何在市場獲得成功?(一):提升獲利的期望值

「如何在市場獲得成功?」這是全市場最極欲想知道答案的大哉問。但即便問遍所有市場的大師,沒人能說出個令人滿意的具體答案。然而投機大師科斯托蘭尼卻在他的書中給我們一絲線索:「只要你還在股市交易,那麼贏來的錢就只是借來的錢。股市是一個殘忍的高利貸剝削者,你經常必須把借來的前加上高利息還回去,因此一個投機者永遠不許結帳。」科斯托蘭尼是我十分敬重的投機大師,是全球成功投機者的典範,但當你看到書中的這段話時,不免覺得灰心:「原來投機大師也沒有真正戰勝市場,而是時時保持戒慎恐懼。」但仔細解構它的話,我們還是可以發現成功的元素和契機。

我和你一樣討厭數學,但當我想要用最少的字去解釋一個複雜的觀念時,我認為數學語言其實滿好用的。所以接下來我想用最簡單的數學語言去解構投機大師的這段話。科斯托蘭尼以上整段話的意涵其實可以只用1個方程式分解完畢,而且這個方程式不難,只要你學過國中數學就一定看得懂。

科斯托蘭尼投資帳戶盈虧的組成

        投資帳戶盈虧=1筆交易盈虧+2筆交易盈虧+3筆交易盈虧….+i筆交易盈虧…. ( ià)

事實上,每一筆交易盈虧的背後都要乘上一個當期折現因子(e-rt),才是投資帳戶盈虧的真實現值,折現因子會隨著時間增加而減少。用白話文來說,對於投資帳戶盈虧現值而言,同樣是1筆獲利100萬元的交易,今天發生的貢獻遠高於10年後產生的貢獻。原因有三:(1) 假設你的投資組合期望報酬為正,你當下的獲利馬上可以再投資現有的投資組合,增加獲利的速度。(2) 資金可賺取無風險報酬;(3) 通貨膨帳會導致貨幣價值隨時間經過下滑。這個結論並不是要告訴大家只要有獲利就要馬上落袋為安,而是提醒我們應該專注於當下的每一筆交易並嚴設停損。因為當你因為一筆交易產生鉅額損失,不僅導致當下的損失,長期而言也會影響到你投資帳戶獲利的速度。

進一步解構每1筆交易的盈虧組成,其實就是每一筆交易所產生的期望值。期望值是一個很簡單的機率概念,通常是用來衡量不確定事件會產生的期望回報。舉例而言,如果有一筆交易有50%的機率會讓你賺100萬,50%的機率會讓你賠50萬,那你該不該做這筆交易呢?以下我用簡單的期望值的概念解釋給你聽:

交易的期望值 =  50%*100+50%*(-50) = 25


簡單來說,當你進行期望值為25萬的交易很多很多次,你雖然有50%的機會會賠掉50萬,但因為另外50%的交易所賺得100萬會把損失補回來,因此平均而言,你還是可以期望從每筆交易當中獲得25萬的報酬。知道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你有一筆錢可以作為投資運用,你應該把所有的錢投入期望值為正的交易。在所有期望值為正的交易之中,期望值較大的交易應優先進行。」從以上的說明我們也可以了解另一件事:「影響期望值的因子有2個,一個是機率,另一個是獲利絕對值。」這代表我們可以從2個方向去改善我們交易的期望值。讀到這裡,或許我們還是不了解如何在市場獲得成功,但是我們至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接下來我會再更具體的說明2件事:如何提高交易成功的機率?如何提高成功交易的獲利絕對值?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為什麼多數本土分析師不敢説真話?(中)

在上篇,我們討論了多數本土分析師不敢說真話的外部原因,薪水低讓他們缺乏說真話的動機,現在讓我們從分析師的內心世界進行探討。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好好檢視一下,一位好的分析師到底該說什麼?
我們用2個標準把所有的市場資訊分成4個象限,這2個標準分別是:1. 分析師知不知道? 2. 市場多數人知不知道?

象限一:分析師知道,市場多數人也知道:(後知後覺型)
這樣的資訊完全沒有價值,因為已完全反應在股價上,經理人無法利用這類訊息從市場獲利。換句話説,如果分析師只能提供市場知道的訊息,對於客戶是沒有幫助的。舉個例子,周星馳電影「賭俠」之中有一場賭骰子的橋段,在莊家搖定離手之後,賭俠、賭聖和獨眼龍分別用極敏銳的聽力和特異功能在開牌前預知了點數,此時賭俠對賭聖說了一句經典台詞:「一、二、三,六點小,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這代表這個訊息完全沒用,所以後來獨眼龍和賭聖就開始進行下一階段特異功能的鬥法。這市場多的是有特異功能的人,他們可能是產品的PM、公司的內部人或是重要客戶,市場的每一個人都在想方設法預知股票的真實價值。如果沒有辦法對股票的真實價值提前做出反應,就只好和其他人一起追高殺低,這可不是什麼賺錢的好生意。

象限二:市場多數人知道,分析師不知道(不知不覺)
對於分析師而言,這是不可原諒的錯誤!如果被你的客戶或是主管發現你竟然經常落後市場,我想自己要有心理準備可能隨時準備要被趕出去了。我們大概可以把資本市場的競爭想成是玩大風吹,動作慢搶不到椅子的人就是要被請出去。可怕的是,拜偉大的全球化效應所賜,資本市場的大風吹分分秒秒都在進行。亞股吹完換歐股,歐股吹完換美股,這秒搶得到椅子不表示你下一秒依然可以坐得安穩。如果你常常害你的客戶坐不到椅子,下一個等著被吹出去的就是你囉!

象限三:市場多數人不知道,分析師也不知道(內線)
既然這件事情原本就是出乎大家意料,那我相信也沒有人會因此責怪一個分析師,通常這類的訊息就是傳說中的「內線」來著。很多人都認為做這行一定有很多「內線」,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只是對了一半,因為你聽到的內線大概有一半以上是假的。一般而言,有用的資訊愈少人知道愈有價值,想要得到有價值的東西通常必須付出相對應的『代價』。那些真正拿到內線的人,要嘛就是擁有操控大筆資金的能力,要嘛就是和內線的核心有著非比尋常的好關係。試想,一個人若與你非親非故,憑什麼告訴你有價值的內線?如果你不願意花時間鑽研或是思考,有「內線」進來你就相信的話,即便你短期可能獲利,但長期而言,我相信市場會把這些錢連本帶利全數要回。

象限四:市場多數人不知道,分析師知道(先知先覺) 
客戶或是市場希望一個分析師可以告訴他們的就是這個!這就是一個分析師存在的價值,他們比市場更早發現一檔股票的價值高估或是低估,然後提前發布示警。這件事有多難呢?除非你有像孟子所描述的:[非千萬人吾往矣]的必死決心與勇氣,否則多數狀況下挑戰市場都是不智之舉。如同我所説的,沒有人有100%把握可以打敗市場,因此對市場提出預警這件事絕對有它的風險。台灣本土分析師不願冒險的原因有2:第一、誘因有限。我就算能夠發布預警替顧客避開風險或是增加獲利,無論是短線或是長線對一位分析師的報酬都是有限。第二、台灣人不願犯錯的個性。台灣的家庭教育並不鼓勵孩子犯錯或是嘗試,在台灣父母的心中,模範生的定義就是:從來沒有做過錯事。只要有小孩做錯事,台灣的父母或是老師也會不留情地在公開場合斥責小孩。這對於自尊心強的孩子是很大的懲罰。反應在這個孩子出社會之後的行為,他只會做所有不會導致錯誤的事情,而反應在分析師的行為之中,他就選擇做個後知後覺的跟隨者。即使領先市場發現先機,他也選擇秘而不宣,因為他滿腦子只想著:萬一我看錯怎麼辦?説真的,這個市場永遠是向前看,如果有人因為一位分析師的錯誤停下腳步來嘲笑他,那他就是下一個被市場嘲笑的對象。跌倒就算了,拍拍屁股盡快跟上,下一站你仍然有領先的機會。反之,若你從來沒有跑在市場前面的話,絕對不會有人記得你的。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成為分析師之前……

一定有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你才入行三年半,怎麼會有辦法這麼快就有辦法連續2年打敗市場同業進入前3名?答案很簡單:「我有一點作弊。」各位聽到「作弊」二字先別惱怒,聽我解釋。這類的作弊絕對合法,而且人人都可以這麼做。就我的經驗,幾乎所有成功的分析師或是市場的常勝軍都有這個特點,還沒猜到?。好,公布答案:「我是26歲當研究員,但是我18歲就持續投入資本市場操作,而到我得獎的那年,剛好是我進市場的第10年。」換句話說,我雖然只是入行三年半,但我當時已經有十年的操作經驗做為基石。如同知名廣告詞所說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想要早點在資本市場獲得成功,就及早投入市場吧!當然,前提是必須衡量自身對風險和損失的耐受度之後量力而為。

若要將我得獎的因素分解,我會將40%歸因於運氣,40%歸因於過去10年的市場經驗,20%歸因於入行3.5年在工作上學習到的技能。換句話説,如果你相信我的運氣沒有比一般人好,就代表者一般人只要你在投入市場之後能夠活超過十年,都有機會掌握一位成功分析師80%的成功因素。這聽起來像是人人有機會,但我絕對不會説:「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在市場成功。」這類安慰你的鬼話。我對於想要當分析師的人,只有一個真心建議:「如果你沒有決心想要成為市場前5%的成功者,就別進來。」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者你去發掘,不當分析師絕對也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提前達成財務自由。

看完以上這段一定有人覺得我很瞎:「如果在市場成功還有40%必須歸因於運氣那我當分析師幹麼?閉著眼睛買股票,上漲的機率也有50%啊!」簡單來説,成功的市場參與者或是分析師其實只須做到兩個條件,它們分別是:a. 將勝率從50%增加至60%;b. 當看對的時候,將獲利最大化。統計學告訴我們,每一個隨機事件都有一個期望值。若我們把「股票交易」當成一個隨機事件,且a.、b.兩個條件同時發生時,「股票交易」這個隨機事件的期望值就會是正的。這代表著,只要你持續讓「股票交易」這個事件發生,『長期』而言你是會賺錢的。沒學過統計學沒關係,上面這段話若翻成一般中文的意思就是:「當你有辦法讓選股勝率超過一半,且每一筆交易贏錢的平均值多於輸錢的平均值,長期下來『股市交易』就不是賭博,而是可以真正幫你賺錢的一技之長。」我個人認為提高勝率沒這麼難,多數的人失敗通常都是因為「無法將獲利最大化」。

若你問我在市場成功的過程像什麼?我認為像是學瑜珈,因為你必須將「正常」的行為矯正成一種「超乎常人可理解」的怪異行為。舉例而言,我們的身體就是頭上腳下,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但瑜珈老師卻告訴我們把腳折到頭上有益身心健康。90%一定覺得這些瑜珈老師瘋了,即便有少數人願意自己在家裡嘗試,不是腳折不上去,就是痛到半途放棄,然後回過頭來痛罵這些老師害他們受這種不必要的痛苦。回到交易行為的探討,很多錯誤的「行為」乍看十分合理,且矯正的過程十分掙扎,所以一般人不易察覺進而矯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在獲利初期過度憂慮風險,導致於無法將獲利最大化。這部分我們會在之後進行更完整的探討。

最後做個小結,我一直相信一件事情,你現在做的事情決定你10年後的人生。10年前我毅然決然投入股市,並決心要在市場獲得成功,所以造就了今日的我。我假設會來這裡仔細看我的文章的人有幾種,其中一種就是還在念商學院的大學生。如果你覺得「股票交易」是所有賺大錢的方式之中最適合你的,那就盡早投入市場,在能力範圍內承擔風險並學習成功的技能。反之,若發現自己真的不適合這種高風險高報酬的環境,那就一步都別踏進來,只要透過固定收益商品或是ETF獲取投資學課本上教你的資本市場的合理報酬就好。人生的成功有很多方式,但是股市獲利絕對不是一種輕鬆的方式。一般的財經媒體或是書籍都過度報導成功的例子,但這些成功者如同『法櫃奇兵』當中的印第安那瓊斯一樣,在尋寶的過程中看到更多失敗者的遺骸,其中不乏其它不同領域的菁英份子。相信我,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想要經歷這麼「驚心動魄」的人生體驗。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為什麼多數本土分析師不敢説真話?(上)

人是群居動物,而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有類似的習性。舉例而言,會選擇當公務員的人通常是想要追求穩定的生活,選擇去聯發科上班的人是希望可以撐個幾年之後提前退休。要知道分析師為什麼不敢説真話?那就必須先了解那選擇當分析師的人他們的動機是什麼。而我接下來要説的論點,也可以大致解釋為什麼外資券商的重要性遠勝本土券商。

證券分析師(本土券商通常會稱為研究員)是一個進入門檻非常高的行業,必須反應快、夠聰明並且十分勤奮。舉例而言,知名外資分析師楊應超在他的自傳中提到,即便是在老婆生產的重要時刻,他也因為必須在產房外面寫華碩的報告而無法親自陪產。一位好的分析師,熱愛股票市場是基本。若缺乏足夠的熱情,絕大多數的人無法接受如此密集高壓的工作環境。分析師須時時刻刻接受新的市場資訊,親自用各種方法尋找問題的答案,且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將資訊彙整成一個完整的看法對外發表。常常有人問我分析師的每天的工作時數多長,我的回答是:「約略與清醒的時候相當。」回想我入行的第1年,為了寫一篇晨訊我必須凌晨4點起來準備新聞並整理想法。那是我人生當中最痛苦且疲憊的歲月,但若沒有當時的淬鍊,也不會成就現在的我。

國內一線券商當研究員,通常會要求學歷是國內知名大學財金所碩士以上,這群人在畢業之前絕對都是商學院前1%的勝利組。一位毫無經驗的研究員,入行的月薪約40~50K,和我的同學相比,這樣的薪水只能說是一般般。如果說這行壓力這麼大,薪水又普普通通,那為什麼還是有一堆人想要擠入這扇窄門?說白一點,不外乎就是希望他們除了在本薪之外,能夠直接向資本市場賺取更多的財富。研究員並不是不能操作股票,只是限制較多。除了每筆交易必須主動申報之外,也不能在發報告的前後進行相關個股的操作。

一位可以預先判斷股價的起漲點的研究員是十分有價值的,尤其是對於握有滿手資金不知如何下手的投信與壽險基金經理人而言。本土的券商對於研究員並不看重,但是外資券商卻知道一位優秀的分析師它可以為客戶帶來多大的價值。我們常常聽到外資分析師年薪動輒百萬甚至千萬起跳,主要原因就是外資券商希望旗下分析師可以全力服務客戶,因此用高薪去抵銷分析師在股票市場進出的誘因。

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結論,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商學院前1%的勝利組來當研究員(或是分析師)只有1個目的,就是「快速地賺取財富」。外資券商用極高的薪水讓分析師同樣可以達到快速累積財富的目的,並且無須面臨資本市場帶來的風險;而本土券商則將研究員當做比較高階的「內勤人員」,通常也不願意支付高薪。不同的薪資政策導致本土和外資分析師的行為模式產生極大差異。外資分析師希望能夠用準確的預測和前瞻的看法保住這個高薪的職位。換句話說,外資分析師希望看到報告的人可以賺錢,因為準確的投資建議直接聯結到一位分析師的名聲(業界通常稱作credit),而好的名聲又可以爭取更好的薪水。而本土研究員無法將高品質的投資建議直接聯結到薪資上,故很自然地轉向資本市場賺取超額報酬。對本土研究員而言,撰寫研究報告多半是應付交差,利用公司的資源締結人脈找飆股才是真正對自己有利的做法。

一個成功的分析師理論上不能迷信,但市場行為還真難用常理解釋

無論是命相或是占卜,我想就當做是長輩給你人生上的一些指引和參考,至少我相信人生的好與壞多半仍掌握在自己手裡。身為一個成功的分析師是不能太迷信的,必須對任何事情保持懷疑的態度,才會有後續求證的過程。不過,如果有人問問我「紫微斗數」和「上市櫃公司發言人」我比較相信誰,我想我會選擇前者,因為用我自己和身邊朋友的人生來驗證,紫微斗數的參考性確實不差,而上市櫃公司的guidance常常都是低於預期。也難怪紫微斗數流傳了數千年,而愛說大話的上市櫃公司卻一間間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


就我的觀察,證券業從業人員迷信的比例其實要高於一般行業。這現象看來荒謬,不過道理也很簡單,因為要透過紮實產業研究找到飆股總是辛苦,求神問卜想必輕鬆一些,同樣可以得到答案,正常人都會選一條輕鬆一點的路吧!在資本市場之中,愈神秘的資訊來源,反而愈能說服投資人。最好這個資訊是來自『xxx公司的財務副總』、『xxx的市場大戶』、『某大基金的操盤人』......消息怎麼來的?不重要!是誰說的?不能講!我在業界最常聽到的是『群益投信低檔買了很多xxx』、『林滄海在買xxx』。我在想:「拜託,林滄海要買什麼股票幹麼告訴你啊?亦或者是,當林滄海當真告訴你他買了什麼,你有辦法因此賺到錢嗎?」我們最常遇到的狀況是,當我們聽到一檔個股的消息,它已經漲了一大段了,當我們跳進去買的時候,它已經不漲了。


一個分析師在市場上要能夠生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拿一個棒子把自己敲昏然後跟著市場一起裝瘋賣傻。你覺得我的說法誇張?讓我解釋給你聽,你就知道一個正直的分析師在市場上有多難能可貴。資本市場真實的狀況是,當眾人皆我獨醒時,當一個瘋子遠比扮演一位說真話的分析師容易得多。舉個例子,如果某年某月一檔個股莫名飆漲,而你竟然和你的主管說:「我認為此刻應該賣出!」你的主管一定覺得你瘋了,你的客戶一定覺得你傻了,更不要說此時各大財經媒體會發狂似地大寫有關於這檔個股的利多。這個時候,如果你還能夠堅持自己的看法,而事後市場證明你是對的!恭喜你,你是一個好的分析師。不過你可能要忍受這段時間一直被其他瘋子當成是瘋子,而當這些瘋子發現自己才是笨蛋的時候,他們也沒這個雅量稱讚你。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