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一個賺錢比別人快的研究員,你必須具備2個條件:(1) 你對於股票市場的熱愛,因為它可以轉化成抗壓性,幫助你撐過研究員初期高工時、高壓、高速的工作環境。我認為一個研究員至少應累積2年以上資歷才代表他符合市場的需要,就我觀察新進研究員的2年以上的存活率應低於30%;(2) 投資實力須落在所有研究員的前30%。如果你無法達到以上2個條件,就算你成為一位合格的分析師,但年薪也只會低於平均。換句話說,所有投入研究員這個行業的人而言,最後有辦法讓自己的年收入真正高於一般金融從業人員的研究員,大概不到10%。所以我認為最適合投身研究員的時期就是剛出社會的時候,雖然願意錄用無經驗研究員的公司較少,但是這樣的機會絕對存在。若你發現你不適合研究員這個領域,及早換工作對於你的收入反而是加分。
先舉我同學的例子好了,他目前在外商人壽公司做固定收益交易,年資3年,月薪約55~60K/月。我目前在國內人壽公司做股票研究,研究資歷4年,月薪與他相當。我想說的是,就薪水而言,其實研究員不會比其它金融業的工作更高,我的其他研究所同學資歷4年以上,月薪60k以上的比比皆是。如果想要求更高的薪水,換來當研究員絕對不是好的選擇,因為他十分有可能在轉職後不久就會暗暗咒罵:「媽的,我當時是腦袋壞掉喔?我之前做得好好的幹麼換,累得要死錢又沒比較多!」
既然薪水沒比較多,工作壓力又比較大,那麼研究員到底圖的是什麼呢?我認為主要分成2類:(1) 成為基金經理人,追求更高的績效獎金;(2) 追求個人投資帳戶的盈餘。其中又以後者為主要動機來源。
先說說想成為經理人的這些人吧!通常一個好的研究員,擁有2~3年的資歷之後就有機會成為基金經理人。我們說的經理人多半指的是投信基金的操盤人,然而證券自營部、人壽保險公司、投顧代操業務、乃至於銀行和一般企業,只要有閒置資金進行投資需求的地方,都會需要一位專業的經理人。做為基金經理人,基本上不能再進行個人的投資行為,即使可以也會受到十分嚴格的規範(請參考相關法規)。不過國內投信基金市場逐漸飽和,要成為基金經理人的難度也愈來愈高,若不幸遭遇大空頭行情或是績效持續落後,被開除的機率也是最高的。當然,若是操作績效良好,經理人可以從根據獲利率和基金規模獲取一定比例的績效獎金。對優秀的經理人而言,這部分的獎金絕對遠高於本薪。至於其它週邊好處更是不勝枚舉,有合法的也有違法的,這部分我就不詳述了。你大概可以簡單地想,當你手上握有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的資金,自然會有人為了你手上的那筆錢而討好你,至於能不能夠抵抗誘惑,就完全端看經理人的個人操守了。
個人投資帳戶的盈餘絕對是所有研究員首要追求的第1目標,相對於經理人的績效獎金,投資盈餘的好處可說是不勝枚舉,分述如下:(1) 每個人都是自己帳戶的經理人:如上述,成為基金經理的難度愈來愈高,即便資歷和實力兼具,也不保證能夠成為經理人,在還沒成為經理人之前自然是和績效獎金無緣。但只要符合法規規定,每個研究員都能利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績效也可以馬上反應在自己的資產淨值上。(2) 投資績效不打折:雖然幫別人操盤賺錢可以拿到獎金,但終究是佔整體績效極低的比例。但是自己帳戶的績效不會有人與你分食,成就感也更強。(3) 進出彈性更高:個人帳戶通常遠小於投信基金,累積部位或是停損都較大部隊的基金容易,投資決策更容易落實。
解釋完以上2個原因,相信讀者們對於研究員的動機應該更加清楚。換句話說,研究員的報酬除了本薪之外,很大一部分來自投資實力的強弱。無論是經理人的績效獎金或是研究員個人帳戶的盈虧,都和研究員在金融市場的投資實力息息相關。再說得更明白一點,如果你沒有辦法自己從股票市場搶錢的話,你的收入和一般金融業從業人員沒什麼不同。投資有盈有虧,研究員賺錢的比例真的比較高嗎?就我十分粗略的感覺,若一般散戶長期獲利的比例是10%,那麼研究員長期獲利的比例大概是30%。也就是說,扣掉少數不進行投資的研究員,大概有60%以上的研究員因為投資虧損侵蝕掉本薪,實際收入反而低於一般金融從業人員。